功底非常扎实,从历史地理学(行政沿革)的角度切入,质疑了“皇权不下县”的普遍认知,参与了更高层次的理论对话。不过确切地说,书中所谈分防佐杂官体现的是国家权力的下渗,旨在维护政治稳定性和社会控制,然而这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皇权不下县”其实不是一回事,后者更侧重的不是国家在基层的实际存在,而是传统国家不具有充分的配置性资源来达到完全控制的执行力。换言之,佐杂官即便存在,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监控仍可能相当松懈。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重要补充,也将成为后续讨论绕不过去的一个立论。
翻了绪论和第十章。
虽然收获不少,可是还想吐槽——“县辖政区”=县以下的政区-地方上形成的政区,这个定义实在狡猾,我服……排除里甲、乡族、土司、地方事务后,还极力地放宽“行政性”和“地域性”两个点,还重新定义了皇权……其实本身就是“清代州县佐杂分防制度与地方治理之研究”。 巡检、县丞、主簿、典史、吏目、州同州判、厅的知事司狱照磨;巡检控制流动人口,清初财政受限裁汰佐杂,县域分防逐渐移出城外,雍正七年转折增置佐贰巡检,乾隆廿年县辖政区普遍;转换:佐杂辖区与新的州县,地域开发或区划裁撤(划地管理学额)分配及融合与基层社会利益,根本因素:人口、距离、流动性和控驭难度以及财政限制。 末尾两章坑啊。。。。。。
规模宏大,考证详细,虽于历史地理和清史向无用心,但亦知其确为佳作。也让我进一步相信,基于对材料的仔细梳理的研究将大有可为。书末作者对自己家庭的描述与感谢让我感同身受,心中戚戚而又欣慰
73。这本书和胡恒老师给我的第一映像一样——踏踏实实。 本书对清代佐杂分防制度所形成的“县辖政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虽然这定义就像有的友邻所说很巧妙),并从京畿地区的多重管理、广东的“司”对全省的瓜分、江南的市镇管理与分防佐杂、闽甘二省的分征县丞、东北西南西北的“设县辖政区——开发——置县”模式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细腻而清晰。 唯一的问题是对这些分防佐杂与具体的乡绅势力的论述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黄宗智老师所说的“第三空间”问题。 记得胡老师上课说他大三暑假在图书馆泡了一个假期,早出晚归,一个假期基本看完了北方重要省份的基本方志,奠定了他学术道路的基础。明清史籍浩如烟海,跻身一流著作的前提就是对所涉及史料(许多时候不仅仅限于有关史料)的熟稔…冷板凳啊冷板凳…反思ing
重点读了绪论,前两章和后两章,其他部分基础不够,吃力。整本书结构太标准了,绪论厘清定义,然后总论、分类、变化、个案,最后结合现实,非常值得学习。与其说本书是对下县与否的质疑,我觉得倒不如说是对从传统不下县到近代国家权力扩展这一过渡阶段的补充
实际上本书分为理论和考据两方面,作为作者的博士文,考据方面已经非常细腻,非常值得称赞。但我阅读这本书的初衷仅仅是想看看“皇权不下县”的问题,这一块内容包含在了绪论和最后几章,实际上是偏理论的,但好在最终给了我一个比较具有启发性意义的答案。并不是说不愿意看考据的内容,只是觉得阅读过程中渐渐偏离了自己阅读的初衷,甚至差点有读不下去,也许这本书的标题应该改一改……作者在后来的一篇采访中也谈到了这本书的写作,多年积累,非常不易,年轻学者的活力彰显的淋漓尽致,是非常优秀的!
看了一百多页以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太专业太琐碎了。后面简单了翻了一下,了解了一下大致观点。不是书不好,是我的问题,如果以后有研究需要再重看吧。
扎实,但可以说作为社会史的“地方”视域严重缺乏,基本上是历史地理学的范畴,稍微有点标题党
前半本是神书,后半段有些细碎和重复,特别是后半段描述多分析少,有些不足。但总体来说,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