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正义的多重面孔
【作者】[美]朱迪丝·N.施克莱
【ISBN】9787208162761
【发布时间】2020-04-01
【格式】PDF
【获取】[链接登录后可见]
【简介】《不正义的多重面孔》是作者耶鲁大学法学院斯托尔斯法理学讲座的成果,施克莱在这本小册子中,对时常为学术界尤其是哲学研究忽略的重要概念“不正义”进行了阐释。在《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中,作者以她所处的美国社会作为背景,对相关问题作了思考,她区分了积极和消极的不正义,认为不正义不仅包括有意为之的残忍或不公行为,对此类行为不闻不问也是不正义的表现,并指出,相比于追究责任,更重要的也许是积极行动,努力减轻受害者的苦难。
朱迪丝·N.施克莱 Judith N. Shklar (1928—1992)
美国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历任美国政治学与法哲学协会主席、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主席等,并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对法国和美国政治思想传统有精深研究,对约翰·罗尔斯、理查德·罗蒂等人产生过重要影响。
代表作品有:《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想家》(Political Thought and Political Thinkers)、《美国公民身份》(American Citizenship)、《守法主义》(Legalism)、《平常的恶》(Ordinary Vices)、《不正义的多重面孔》(The Faces of Injustice)以及After Utopia: 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Faith等。
【用户评论】
意外地好看。比起那些用一本书都仅围绕着有限角度和话题来聊的理论书,还是这种大散文的写作形式更适合表达思想。
意外针砭时事之书,只就阅读过程和几个微小的译注看,译者用心颇多。相较于另一本《平常的恶》,这本似乎在理论上更加激进(即要求更多救济、更多干预),但同时就转化为道德教训的效果来看,这本则相对虚弱一些。读完前一本可以比较轻松地认同“残忍之为首恶”,“势利较一般虚伪更坏”这些民主社会的教训,这一本更像是地震一般扎入了磨人的刺,令人无法坦然地认同正义(确切的是司法的常规正义)和不幸对不正义的存在的遮蔽。
确实需要强调消极不正义的存在,及其对正义的严重威胁。
粗阅,对于现在的我算是很有吸引力的概念:不幸与不公正,公民身份等,所以很快地读了这本不在计划中的书;有人说作者太罗嗦,可是对我而言这点确实优点;译者注让人愉悦,其间的真诚字字可见;
在这个全世界都忙着追责、甩锅、炮制阴谋论、寻找替罪羊的特殊时期,这本写于30年前的书读来字字切中时弊,早几个月出没准就成禁书了——虽然它的批评对象是美国。理论语境很80年代,一边是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一如既往开来独霸学林,一边是社群主义思潮如日中天。施克莱一方面拒绝抽象的理论建构,思考、写作富有心理洞察力和语境意识,另一方面不满于社群主义者时空错乱的怀旧情绪,坚守自由主义的基本立场。从施克莱本人的理论发展来说,相比于《恐惧的自由主义》和《平常的恶》中略显消极的立场,此书所呈现的施克莱式自由主义更为激进、更富改革热情,这套自由主义的情感基础和相应的政治架构也在书中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展现。编校质量很高,暂时只发现一个勉强算是错误的错误(“伯林”写成了“柏林”),据了解,这并不是译者和编辑的锅。
贴合了我近一年关于善、行善以及在不同立场看待正义与不正义的思考。作者朱迪丝是女性,难怪书中会多次出现女性被不正义对待的看法,但是是一种克制的表达。本书前半部分更佳,框架更清晰,观点也更有说服力。第三章内容的放飞采用了很美式的政体思维,和朱迪丝本人强调讨论正义还是不正义应该从多角度入手似乎有些悖论感。印象最深的还是乔托的那幅名为《正义》的画,仿佛乌托邦。
渣人渣书,王婆卖瓜,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有时候“不正义”的概念可以提供更多指导性的实践意义
它是好看的,是我看不下去了
不幸和不正义的界限似乎没那么明显,且对两者的区分,可能会导致人们自我免责,进而助长消极不正义。 有点浅显啰嗦,部分心理上的分析挺有趣:内疚使人保持中心错觉;人无法忍受随机与善恶无涉的世界,因此有公平世界妄想/互相谴责/谴责自己;不正义带来情感冲击而正义无法激发情感等。但是书里的不正义更偏向于一种感受,那么首先要论证的似乎是人感受的共通性,以及不正义区别于其他情感的特殊性。如果每个人的不正义都不一样,那么达成一致的正义,不还是一种“常规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