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生命的尊严
【作者】[美]菲利普·布儒瓦
【ISBN】9787301151020
【发布时间】2009-05-01
【格式】PDF
【获取】[链接登录后可见]
【简介】《生命的尊严:透析哈莱姆东区的快克买卖》通过作者自身与其研究对象长达五年近距离互动的亲身经历,描述了纽约市中心卖快克的这一底层世界中人们追求尊严的生活与情感,剖析了造成其这一艰难生存以及将这一苦难代代相传的教育、社会机制原因,直面生活现实,呼吁疗治社会的伤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与人道精神,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关注社会现实的每个人阅读。
菲利普·布儒瓦(Philippe Bourgois,1956-),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1985年),1985--1986年在法国巴黎读博士后,1986--1988年为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88 1998年为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副教授,1998 2003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历史及社会医学系主任,2003 2004年为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被特聘为宾夕法尼亚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人类学系及医学院家庭与群体医疗系Richard Perry大学教授。他是著名人类学家沃尔夫教授(Eric Wolf)的学生,深受法国社会理论家布迪厄及福柯的影响,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批判医学人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倡导者。其研究领域包括医学人类学、文化生产、政治经济、都市人类学、物质滥用、HIV预防、暴力、民族志、种族和移民及内城社会痛苦,其著作重在考察宏观...
【用户评论】
没什么感觉
啥子叫下层,观念的颠覆
这个系列共五本,看了三本,不如《不平等的童年》,没有读完后惊叹“啊人类学家们十几年的fieldwork才做出的研究成果我居然有幸这么轻而易举在几百页纸里就读到了” 原因大概是更像零散的没有框架的观察笔记?
寻找人类学意义的那根稻草。 章节安排:历史;买卖点;街道;家庭;父亲。
无论研究方法还是理论和民族志的结合,本书都是一本经典
话题新颖,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民族志,扭合历史与当下为一体的叙述,很多情境使读者仿佛身在现场。
读这本书的体验真的很好。布儒瓦的民族志写作方式使得“剧情”步步推进,让人直面哈莱姆东区的人和物,在此过程中对于贫困、毒品、自毁式的街区文化产生了解,而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很多时候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所有“边缘”中。
以一个人群中的特例启蒙了思想。
不被提醒的话,我大概想不到那些看似乱七八糟的谈话材料恰恰代表了快克贩子们的失能,这让我想起前年读刘以鬯的《酒徒》,文字越是混乱,酒醉得越厉害,而绝望越多。看这群人在时代背景下被驱逐到街道,家庭、学校、同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不断地“帮助”他们再生产充满毒品、贫困和暴力的自毁生活,真觉得是一个跳不出的死循环。街道之外的尊严从未存在,街道之内的尊严又何尝不是一种畸形的自欺? 还没拥有自主看见文本处理和编排力量的能力,希望我哪天也能轻松自如地在时间里看到空间、在细节里看到强调、在叙述里看到场景正自动长出来吧。 PS:翻译真不够好,就看看“人种学”一词出现的频率就知道了。
秋季学期的读书会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本书,也是借着这个契机又重新读了一遍。事隔多年,身份和关切转换之后,终于明白何以这本书在世界各地的民族志写作课堂上都被奉为经典。单以学理的深度而言,布儒瓦在相关领域里可能算不得一流学者(美国种族贫困问题的人才储备实在是惊人),但是以一种高度实验性的方式完成这样一个有些老套的题目,他实在是高明。p.s. 此书中译本完成于十多年前,译者也不熟悉人类学语汇,且过于害怕街道文化中的“脏”,导致译文整体气质较原作有较大差异,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