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社会因何要异见
【作者】[美]桑斯坦
【ISBN】9787562067146
【发布时间】2016-04-01
【格式】PDF
【获取】[链接登录后可见]
【简介】对我们每个人而言,从众常常是比较明智的做法。但从众亦能将个体和社会带往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方向。危险在于,对他人的人云亦云,会导致我们无法发现自己究竟知道或者相信什么。我们的沉默,使社会失于获取重要信息。鉴于此,《社会因何要异见》专门讨论从众之危害,以及异见之重要。
作者简介
凯斯·R.桑斯坦,美国当代杰出的法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科学家,1954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1975)和哈佛法学院(1978),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此后曾担任联邦高法院首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的助理。自1981年起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在芝大常年担任卡尔·卢埃林法理学卓越讲席教授,受聘于法学院和政治学系。自2008年起,加盟哈佛大学法学院,先为菲利克斯·法兰克福特讲席教授,后升任哈佛大学罗伯特·沃姆斯利校级教授,曾担任奥巴马政府白宫信息和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2009-2012)。
自1980年代初进入学界以来,桑斯坦著作等身,在宪法理论、政治理论和行为经济学领域都做出了开拓性和基础性的学术贡献。2008年加盟哈佛法学院时,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现为联邦高法院大法官的艾琳娜·卡根称桑斯坦为我们这个时代“研究领域广、作品多、引证率...
【用户评论】
本书的写作涉及面很广,最喜欢言论自由和法官两个章节。反抗或者服从,从众或者异见?多数人的意见就是对的吗?异见者会危及社会的联系?作者的观点是,运转良好的社会都采取措施遏制从众并促进异见,部分原因是为了保护异见者的权利,更主要的是保护社会自身的利益。私以为译者的中文语感不太好。
言论自由的核心功能是禁止政府审查,禁止政府对一些观点按所谓的受欢迎或不受欢迎来区别对待。 从众、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造成的群体思维误区有几个原因:未考虑替代方案和目标,未检视优选方案的风险,信息量不足,信息处理的选择偏见,未评估替代方案。 社会本身也可能是暴君,人们相互施加影响,凌驾于个体和异见者。
每个框架的划分不是非常典型和清晰,但是可贵在于观点新颖,素材完备,又在价值观上的教化略胜一筹。
之前读过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被“信息流瀑”概念所惊艳,这一本书里又再次出现,可能因为这样丧失了一些新鲜感吧......感觉一些表述有故弄玄虚的嫌疑,像“群体中的信息隐匿”,说白了不就是“沉默的螺旋”么?我也不太理解107页里说到的“极为亲美的读者读到一个关于在欧洲反美抗议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会引起他的兴趣,甚至是促使他对抗议者观点的内容和力度进行思考”,这个表述只让我想到了“选择性接触”理论,而它和作者的论点刚好是相反的。最后翻译水平真的不敢恭维,不符合中文表达的习惯。另外99页的“内容中立”后的英文是content based,还有“华莱士”被写成了“华菜士”,出现这种错误真的很不尊重读者。
桑斯坦的启迪在于,不仅仅是个人的表达需要被尊重,而是社会的确需要这种表达来丰富自己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决策。从众其实是最容易做的事情,但是人应当有面向困难的勇气,以及培养这种勇气的环境。
作者用两百来页文字说清三件事:人易从众,因信息、声誉双重流瀑与跟群体极化,常致糟糕结果;为防此现象,需确保群体成员之多样化,让异见者敢于发声;故需以制度性设计,使少数者免于多数暴政,如充分之言论自由。作者旁征博引,理据详实,着实难能可贵,但唯一令人不解之处,在其何以能一边力促保障公民基础政治权利,一边痛斥罗尔斯所谓基础政治结构之“重叠共识”因强调“共识”而谬以千里。虽罗尔斯拒斥权宜之计而畅想重叠共识,未免失之天真,但比此哈佛同侪,奥巴马政府白宫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高明不知几何。
这本书逻辑是清晰的,思想也是有些深度的,我开始还以为是心理学而非法学,直到看到最后的美国国内。异见说白了,就是一种不偏不倚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个人的也有群体的,不过“社会流瀑”这翻译怎么读怎么难受,特意百度了一下译者支振锋,怎么都跟法律二字联系不上…在下孤陋寡闻了。翻译的根shit一样。最后10页不忍卒读,我能理解作者的思想跟译者半毛钱关系没有,垃圾翻译。重点有启发的内容,看读书笔记:节选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大四时读书会读的,自己没有全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