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作者】[日]马场公彦
【ISBN】9787509754658
【发布时间】2015-01-31
【格式】PDF
【获取】[链接登录后可见]
【简介】从日本战败到中日恢复邦交,在没有恢复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对中国?如何认识侵略战争中的加害责任?希望与中国缔结怎样的关系?为何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误解、不信任与对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著者基于断交期间2500多篇的中国相关报道,分析论述中国的是哪些人,对中国的何种问题表示关心,形成了何种中国观,著者希望能够开拓真正的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间相互理解的钥匙。
马场公彦,1958年出生于长野县伊那市;1981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部;1983年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大学东洋哲学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大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科,学术博士。从1984年开始在出版社工作。主要作品:独著:《围绕〈缅甸竖琴〉的战后史》,法政大学出版局,2004。论文:《出版界的亚洲——一个编辑的体验》,载小林英夫编《现代亚洲的国界——在全球化过程中》,社会评论社,2004。;《从出版界看日本的中国学变迁——以岩波书店书籍为中心》,载日本中国学编《对中国学的建议——第58届日本中国学会演讲记录》,日本中国学会,2007。
【用户评论】
啥时候翻译“第二部”
访谈编的特别好。高中的时候看到过南方人物对马场和岩波书店的采访,印象深刻。
以从日本战败(1945年)到中日复交(1972年)这27年间,日本各主流媒体上关于中国的几千篇文章为基础,采用计量统计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全面分析这段时间里日本人的中国观。史料占有详尽、扎实,可惜主体内容都是对上述文章的分类归纳列举,缺乏深层次分析,比较遗憾。
比较厚的书,上下册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读到始终有一批日本学者不断奔走,呼吁从国民层面反省战争罪行,以达到中日两国(当然还包括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真正的历史和解。然而,在国际政治的利益天平上,道义两字虽功在千秋,却难救近火。竹内好们为之高呼的国民道义议题,就如同被国际政治大潮和台湾问题的惊涛骇浪淹没一般,在首脑们仓促交握的双手中,若有若无,终究不了了之。
我永远爱babasensei
居然是学术著作,上当了。里面车轱辘话多,讲统计时,太宏观太一般了,讲细节时,无穷无尽的资料简单堆砌。里面关于66年的历史略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算是难得的珍珠。下册更无聊。
补标一下 很久之前看过上册 这两天把下册也翻阅完了 @2020-08-24 17: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