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
【作者】车浩
【ISBN】9787519715908
【发布时间】2017-10-01
【格式】PDF
【获取】[链接登录后可见]
【简介】在《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中,法教义学作为方法论意义上的主线,被贯穿到各个层次的研究工作中。法教义学是指在法无明文规定之外,统筹各种材料,创造出在逻辑上与实定法血肉相连的概念和理论,通过理性的力量,获得侧立于实定法身边的权威性和拘束力,成为“教义”或“信条”。一言以蔽之,学术造法。在此意义上,教义学既是知识,也是方法。但是,《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并不是一本谈论法教义学方法论的书,而是呈现教义学方法在知识形成上的具体运用。全书分为四编,分别在刑法思想、刑事立法、刑法概念及焦点案件四个方面,记载了作者近年来有意识地运用法教义学的方法,铸造法教义学知识的微末实践。
车浩,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
【用户评论】
前三篇足以将我看跪…
读得过程中我一直感觉缺了些什么,可是我又想不出来到底缺了什么。其次,车老师的很多观点都很有他的个人色彩,可是我却总感觉他缺少一些人文关怀。最后,车老师出了两本论文集了,该出一本体系性的专著了吧。
充满了回忆的一本书。每每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重温这些论文就又有了新的动力。
个人认为刑法的三把宝剑:刑法法理学 刑法哲学 刑法解释学。掌握一把都能够斩杀无数理论难题。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车浩老师平时阅读兴趣也比较广泛。但可能正由于这本书的内容只是车浩老师论文的集结,因而所有文章读起来都有种饶有兴趣后戛然而止的感觉。我本人一直很讨厌对名人之语观点式的引用(玲珑观点,但缺乏论证,更不知此人言及这种判断的所欲为和何为)。 相比于有人盛赞但自己并没能读出太多新意的“罪刑法定”(对法律的“立法决定论”反思)和同居楼(法定权转为激励手段,变为变相刑罚),个人还是最喜欢后两编在具体问题上的教义学展开,车浩老师论文的谋篇布局老练,但无非为:问题提出-分析-(新的立论)-问题解决(?)的模式,个人觉得可以作为范本模仿学习。总而言之,车浩老师的论文集是平稳之中见新章,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写作,也没有什么“大神”意气。
狱内性交权的治理;预防作锚,罪责划界;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罪的非正当性;收买妇女与儿童的罪责差异;通谋与明知在运毒、制毒之分;扒窃罪之贴身禁忌;行贿与违背职务行为之对价关系;邻里纠纷的目的解释;非法持有气枪;诈骗罪中的林业厅错误。
对车浩老师的了解是从被害人视角分析“扒窃”行为的论文开始,那个时候只是觉得笔力很强、整体逻辑结构清晰得不行,还能提出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完这本书就更喜欢车老师了——因为他能看到教义学的局限性,知道每一个理论方案都有其最能发挥说服力和解释力的场域,也有其难以自圆其说的角落。所以对于一个刑法问题,能够意识到“一个问题”的背后是各种类型的案件,且人为设计的理论方案与真实的案例群不可能像两个半球那样天衣无缝地合对在一起,面面俱到;所以很难得能在老师的文章中能看到谦逊与反思。 如何在教义学方法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而逐渐掌握这套方法,最终在国外的教义学知识因语境障碍而无法适用或陈旧匮乏的地方,创造出围绕着中国刑法规定构建起来的新的教义学产品。说起来,当代中国刑法学者承担的学术任务确实是错综复杂的。
原评:征书友,微信读书。仍有效,时空交错。 新:这本读了蛮久,因为隔三差五行就想写点什么。我的异议非常多,但赞同乃至佩服也绝对不少。车教授属于会把自己的思想完全暴露,思路写得明明白白那类学者;即使旁征博引,主线仍然清晰。不管观点是否趋同,这种文风和态度本身就值得赞一个。
一直觉得车老师不是理论最精深的学者,但他的问题感足够敏锐,视野足够开阔,论证也足够细致深入。这使得教义学在他手中获得了触及经验现实的生命力。